大于进水解析问题氨氮氨氮出水

出水氨氮大于进水氨氮,出水常见于一些高有机氮的氨氮氨氮废水中,氨化大于硝化一般是大于该情况的解释,但是进水解析氨化大于硝化出水氨氮大于进口的唯一原因吗?出水氨氮大于进水真的只发生在高有机氮废水吗?本文将把目前预想到的原因概述一下!如有遗漏或者错误的问题地方敬请指教!此文所剖析的出水进水氨氮并不仅仅是总进水,也可能是氨氮氨氮某个处理单元!
一、大于化验数据有误
这个是进水解析要优先排除的原因,虽然说化验数据有误这个原因很低级,问题不过不排除这个可能,出水化验有误包括取样地点错误、氨氮氨氮样品混乱、大于步骤有误等等,进水解析如果是问题在线设备,要用标样重新标定监测设备,优先把这个原因排除!
二、氨化大于硝化
污水处理中TN的主要形式是以铵离子为主,也就是我们说的氨氮,但是某些特定的废水中有机氮高,TN的组成主体是有机氮,例如氨基酸废水等等!所以氨化也是系统代谢中很重要的一环!
在厌氧工艺中,进水有机氮居多,出水氨氮升高是很常见的情况,因为氨化菌可以适应厌氧、缺氧、好氧的情况下进行氨化!
除碳工艺中,例如普通活性污泥法、SBR等不脱氮的工艺,进水有机氮居多,氨氮在氨化菌的代谢下升高!
在脱氮工艺中,例如AO工艺,出水氨氮大于硝化的情况往往发生在硝化崩溃的情况下,硝化崩溃,脱氮工艺其实就是相当于非脱氮功能除碳工艺了,原因参考除碳工艺!
三、高级氧化
高级氧化的作用是破链破环,氨化其实也是一种破链破环,但是在一些化工废水中,氮元素与碳元素等结合很稳固,厌氧环境下也无法将化学链/环破坏!
像这种废水往往BC比很低,可生化差,需要用到高级氧化工艺。
在高级氧化的破链破环下,氮元素可以脱离出来形成铵根离子,也就是氨氮,所以,导致出水氨氮升高!
四、外加氮源
外加氮源过多一般发生在除碳工艺中,因为脱氮工艺不缺氮,不需要加!外加氮源有三种情况,一个就是投加失误,多加了氮源,代谢不掉;第二种是CNP比数值计算错误,对于CN比的计算,导致N源投加过多;第三种就是CNP比值选用错误,例如选用了脱氮的CN比4~6,在除碳工艺中,CNP比为100:5:1!
五、污泥解体
污泥解体后的游离污泥碎片为出水贡献了部分氨氮,这种情况也是出现在非脱氮的工艺中,常见的有污泥老化、中毒、膨胀等导致污泥解体的情况!
六、吸附饱和
脱氮工艺并不只有生化法,对于某些较低氨氮的废水,可以通过物化吸附法处理,例如沸石吸附,吸附工艺都会有吸附容量的,饱和后需要再生或者更换,如长时间不更换会释放氨氮!
七、还原反应
硝化反硝化的发展历程中,AO工艺一开始并不是反硝化在前,而是OA工艺,这种工艺就导致了,A池里缺少反硝化细菌所需的氮源(细菌代谢所利用的氮源一般是氨氮状态的),所以在A池里,反硝化细菌会还原一些硝态氮成氨氮利用,当然,OA工艺中出水氨氮大于进口的情况也很少见。
因为OA工艺目前很少了,所以,这种情况也极少见!
八、投加药剂携带氮
污水处理出水中需要加药剂来提高排放标准或者改善污泥絮性,例如絮凝剂之类的,有人反映过添加PAM后COD和氨氮都会升高,不过咨询过专业药剂人士后,PAM对氨氮影响很小,不排除溶解后药剂存放时间过长导致的消解,对于絮凝剂来说,黑色的PAC的氨氮含量挺高的。
声明:本文所用图片、文字部分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到版权问题,请及时和我们联系。
相关文章
- 酷!71岁老奶奶自驾川藏线 其女儿:她性格乐观 编辑:汤晓雪 来源:2025-05-11
@351万网约车司机,交通部刚刚发声!平台抽成比例将“封顶”,诱导货车司机恶性低价竞争也被点名…
日前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》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8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。交通运输部表示,下一步,交通运输部将结合网约车行业改革发展的2025-05-11- 人民网北京8月19日电8月18日晚间,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,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。同日,中国移动亦披露A股IPO招股书,公告显示,中国移动拟公开发行不超过9.65亿股A股2025-05-11
- 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获悉,11月1日三大运营商将正式上线5G商用套餐。业内人士表示,电信运营商推出5G商用套餐意味着5G由此进入正式商用阶段,表明运营商第一步的5G网络建设基本到位。记者在中国移动的预约2025-05-11
调查!大闸蟹市场旺季不旺:价格高开低走,单价低至8元,养殖户直呼“亏定了”
摘要:但随着各地大闸蟹开始大批量上市,大闸蟹价格迅速下降。以太湖产区的2.5两母蟹为例,每只价格由上市初期的30元降至18元,降幅达到40%。2025-05-11- 近期,减持规则正在修订的消息传出,市场各方目光迅速聚焦。新华社今日发文指出,作为A股基础制度之一的减持制度,涉及市场功能发挥、多方利益调整等重大问题。优化过程是个考验智慧的“技术活”,需要把握好平衡,2025-05-11
最新评论